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乃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家长的企盼,师生的向往。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它全面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式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仅隔20天,国务院即召开了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正式吹响了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号角。
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江西师大协同创新中心“超循环生态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革故鼎新,开创生面,在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也与当前所推行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尤显特殊意义。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正是金秋收获时节,走进江西师大瑶湖校区,绿地瑶池旁的芙蓉花树枝挺拔,迎风摇曳,竞展芳容,丰姿艳丽,一丛丛、一朵朵,花叶紧簇,繁荣昌盛,煞是娇妍,占尽深秋风情。
蓦然,想起了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这首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
时隔两年,来到校区望城门一侧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再次见到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文涛教授,发现他依然是那样的睿智和健谈,说起自己牵头研发的项目,滔滔不绝,充满激情。
首提“教学过程是一种生态系统工程”
万文涛是从教学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研究专家。还是在20多年前,他便先后在两所中学任教,既教过初、高中物理,也教过初中英语,既担任过教研组长,也担任过教务主任,谙熟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中小学师生抱有朴素的情感,对高效课堂抱有热切的企盼。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万文涛来到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仍然心系基础教育,相继开展过相对宏观的基础教育管理研究,也开展过相对微观的认知神经科学探索。
2013年,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申报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之际,万文涛也将研究的注意力聚焦到了相对中观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上。
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许多《教育学》的书里都这样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万文涛教授却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生态系统工程”。
“生态”,是当下的一个时尚热词。用生态来形容教学,是不是有赶时髦之嫌?万教授说,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生态系统工程,这是我们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取得的一点新认识。
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教育学术界其实对此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几十年了也没有休停。“特殊认识说”,是其中仍然点据主导地位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不同的观点,譬如“认识—实践说”“特殊交往说”等等。到目前为止,这场争论还在继续。
“教学过程是一种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注入了新的内容与话题。万文涛表示,我们这一观点的确立并不是“异想天开”、“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实际缘由的,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实际上已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即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为实现育人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而有序引领学生发展的施工过程。二是任何一个课堂、一所学校,都是由众多高智慧的生命体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往往是由众多循环嵌套而成的超循环系统,譬如,课堂就是由学生与书籍之间的阅读循环、学生与纸张书写循环、生生之间的对话循环、小组之间的对话循环、教师与全班之间的对话循环,相互嵌套而成的超循环生态系统。
万文涛认定,“既然课堂、学校都是超循环生态系统,教师在这里开展的育人活动,实施的灵魂塑造工程,理所当然就属于超循环生态系统工程。”
“N段·四环·五星”架构项目化教学规范
进入新世纪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教育专家研究的焦点。尤其是近20年来,有关核心素养的大讨论突破了原有“德智体”、“德智体美劳”的框架,开始转向影响学生发展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层面。
万文涛孜孜不倦,翻阅查找了认知神经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领域诸多国内外先进理论,努力追寻学生的周期性学习规律和素养发展规律,追寻课堂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规律、信息复制规律和发展进化规律,历经六次修改,研发并提出了“N段·四环·五星”这么一套实施课堂育人生态工程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规范,期盼着借此引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借此打通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可行路径。
那么,何为“N段·四环·五星”?万文涛一一道来。
“N段·四环”,是项目化教学的流程规范。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个超循环生态系统,那么每一堂课就是一项复杂的育人生态系统工程。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可以也应当将其划分为N个子项目来分段实施。所谓“N段”,就是将课堂教学划分为N个阶段。譬如,一堂实践阅读理解课,可以划分为复习旧知、课堂导入、初读感知一直到总结提升等若干个阶段。
所谓“四环”,是指重要阶段一定要遵循学—思—行—省这样一个周期性学习规律,分四个阶段有序开展。可以是让学生从学开始,学—思—行—省这样循环,也可以是从思开始,思—行—省—学这样循环。而“五星”,则是项目化教学的质保规范。课堂教学要尊重育人规律,应按照“N段·四环”的要求把握教学进程,当然仅于此还是不够的。
万文涛认为,实施课堂育人生态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尊重育人规律,而且还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美好教育的主观意愿。所谓“五星”,便是指教学过程中应顾及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夯实基础,基础教育还是要打基础;二是渗透德育,德育居“五育”之首,各学科教师都应结合本学科的教学渗透开展德育活动,思政教师更是要将育“德”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三是渗透创新教育;四是开展合作教育;五是做好课堂激励与调控。只有五个方面都做出努力,才算是完美,称得上是“五星”精品工程。
“学—思—行—省”符合认识、实践原理
根据育人生态工程原理,成功的课堂教学如何入手?万文涛表示,按照“N段·四环·五星”这样的操作规程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某一新知的习得来看,都要经过学—思—行—省四个环节,才能永久性地生长、固着到长时记忆结构当中来,并且在以后的学—思—行—省中发挥作用。
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万教授所说的“学—思—行—省”四个环节,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学习规律。在这四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的“学”,是狭义的学,指学生通过听讲、阅读、观看等方式获取外部知识信息的环节;第二个环节的“思”,是狭义的思,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以便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形成基本能力模块的环节;第三环节的“行”,也是狭义的行,指通过口头回答、板书、作品展示、实验、演练、检测等方式,让学生做出带有社会参与性质的实践行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素养的环节。而最后环节的“省”,则是指反省,即通过教师或同伴的点评激发和引导让学生自觉反省,进而发展元认知、培养自主发展素养的环节。
“对某一部分新知而言,只有经历了学—思—行—省四个环节的学习,才能逐步达到学明白、想明白、做明白、说明白这四种境界。”在万文涛看来,学生开展的“学—思—行—省”四个环节的周期性学习过程,与他的长时记忆库中“记忆树”的生长周期也是完全契合的。
万教授形象比喻道,狭义的学的环节,相当于“记忆树”根吸收营养的过程;思的环节,相当于“记忆树”叶上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行的环节,相当于“记忆树”的形成层产生细胞复制的过程;省的过程,相当于“记忆树”的生长实现最后的联结畅通的过程。
树大根深,而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万文涛进一步阐释道,从内外结构来看,由知识、能力模块链接而成的智能素养,犹如“树芯”,占据着“树”的中心部位;由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构成的社会参与素养犹如“树皮”,对“树”的生存起保护、调节作用;由乐学乐研、会学会研构成的自主发展素养犹如“树的营养层”,直接制约“树”的生长。“记忆树”的生长周期与学生的“学—思—行—省”学习周期完全契合。课堂中的每个育人子项目的实施都应按照“学—思—行—省”循环链接的要求来有序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而“认识”又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之后有“省思”相伴随。万文涛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实践循环与学、思、行、省循环是一致的,学—思—行—省周期性循环的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实践”循环论的一种具体解读。
一线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
在实施基于超循环生态系统理论的项目化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万文涛教授率研究团队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总结出一套教学环节的设计技术,并进行了提炼和简化,使广大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
从“N段·四环·五星”项目化教学设计范式中,我们看到,与课堂教学的“四环”直接相联系的是六大课堂教学主要技能。其中的精讲“四要诀”、课堂“三讲三不讲和情境创设“四要”,对应四环中的“学”;课堂“六问六忌”,对应四环中的“思”;实践活动“四要四忌”,对应四环中的“行”;课堂“四评四不评”,对应四环中的“省”。显然,四个环节对应的课堂教学主要技能含义均可见。
以“行”的环节其设计技术为例,万文涛介绍,“行”的环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社会交往性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则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提前准备、忌临时起意。教师要提前就课上计划开展的学生互动实践进行计划和筹备,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尽量不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临时增加这一环节。
第二,要主题鲜明,忌主题隐晦。教师选择的课上交流实践活动要具有鲜明的主题,主题与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相呼应,与之相反的,教师要尽量避免选择隐晦不明的活动主题,这样一方面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哗众取宠”之嫌。
第三,要形式多样,忌单一固定。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例如角色扮演、生问师答、演讲等当时交叉轮流进行,避免长期采用同样的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都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第二部分关于“行”的环节的阐释中,我们已经列出了多种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需要轮流取用。
第四,要充分参与,忌唱独角戏。“行”的环节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为交流,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都充分参与,互动。任何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和教师参与学生旁观的活动都不利于取得良好的“行”的效果。
“在教育投入不可能陡然增加太多的情况下,在遵守“双减”政策所规定的约束条件下,必须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万文涛教授表示,通往高质量教育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向科技创新要质量,也就是说,尊重规律是通往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作者:李海红、柴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